编者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城建校园,有许多优秀教师,他们默默奉献、躬耕教坛、潜心教学、投身科研。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党委宣传部推出优秀教师代表系列展播,向全校师生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发展,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个人简介:从航空一线到三尺讲台,厚积薄发的跨界先锋

郭文博,男,中共党员,博士,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本硕博毕业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13-2022),曾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4月入职河南城建学院。主要从事计算光学成像、机器视觉、动态实时三维测量等方面的研究。2025年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多套高精度三维测量仪器的研制和推广。相关工作已发表SCI论文17篇(被引772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7篇学术论文,其中SCI二区论文4篇(被引130余次)、EI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封面文章,特邀综述,该期刊高影响力论文,被引84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报告2次,获国际学术会议icOPEN2019优秀口头报告、国际学术研讨会 COME 2020 报告第二名。荣获中国激光杂志社2021年度播光人奖,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激光与光电子学期刊高影响力论文荣誉。担任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期刊审稿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
项目聚焦:突破动态三维测量技术瓶颈,服务产业实际需求

郭文博博士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相移结构光(PSP)三维测量技术在动态场景中的应用难题。当前,PSP技术虽在静态测量中具有高精度优势,但在物体或设备运动时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运动导致相位失真,影响测量精度;二是提升空间分辨率时牺牲时间分辨率,难以满足微米/毫秒级实时测量需求。针对这些问题,项目提出通过理论模型驱动的方法创新,优化相位补偿算法与重建框架,旨在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动态实时三维测量。这一研究将推动技术从静态测量向动态场景拓展,为工业在线检测、医疗术中监测等实际应用提供新方案。项目立足产业痛点,注重成果转化,体现了“研以致用”的科研导向,为服务制造业升级贡献力量。
默默耕耘:新教师的老黄牛精神,扛起发展新使命
作为2024年4月入职的新教师,郭文博博士同时担任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系副主任(该系2024年首届招生)和科研办副主任(学科建设岗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力投入新专业建设: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体系,确保首届人才培养高起点起步;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关键阶段,他仍高质量完成学院硕士点申报材料的整理与撰写,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尤为可贵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关键时期,他面临多重任务叠加的挑战:白天需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及硕士点申报材料撰写,晚上则争分夺秒处理投稿论文的审稿意见返修,并同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常工作至凌晨。最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截止节点前顺利完成论文录用,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申报奠定坚实基础。这种在多重压力下仍能保质保量完成学院工作与个人科研的韧性,正是其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的有力证明。
破界平衡:深夜灯光下的“多线程”奋斗者
如何兼顾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郭文博博士的答案是:科学规划、高效执行。作为新入职教师,他承担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系建设、学院学科建设等多项职责,但科研脚步从未停歇。他将时间精细化管理: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文献、指导学生;将行政工作与科研思维结合,例如在硕士点申报中梳理学科建设逻辑,反哺个人研究方向。他常常工作至深夜,力求每一项任务都精准落地;教学上注重将科研案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行政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这种“多线程”奋斗,彰显了青年教师在复杂环境中的成长韧性。
致敬实干者,致敬奋斗者!
郭文博博士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以入职一年的“新兵”身份,肩负学院发展重任;在多重任务压力下,用专业与勤勉交出优异答卷。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河南城建学院“以实干促发展”精神的缩影。学校将持续优化科研生态,支持更多青年教师心无旁骛投身创新。
立足实际,做科研路上的踏实耕耘者;
甘于奉献,做学院发展的可靠建设者;
善于统筹,做多重角色的高效平衡者!
创新源于坚守,成就始于平凡——城建人的奋斗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编后语
他放弃航空企业的稳定岗位,选择扎根家乡地方高校;他入职伊始便勇挑重担,在深夜灯光中默默前行。郭文博博士用行动证明:青年教师的价值,在于将个人成长融入集体发展,在服务中成就自我,于平凡中铸就不凡。
(文: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编审:陈怡璇,李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