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杰,男,1988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公共数学教研室主任。作为学校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他长期深耕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先后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各 1 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 1 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省级项目 4 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3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近 30 篇,论文被引 80 余次;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 项、平顶山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 项,作为参与人获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
同时,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分数阶系统与控制专委会委员、河南省运筹学会理事、平顶山市数学会副秘书长,担任非线性动力学与振动工程领域多个权威 SCI 期刊审稿人,两次获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河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先后荣获河南城建学院“最美教师” “优秀教师”“文明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青年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校创新教学大赛特等奖” 等多项荣誉称号。
精研教学守初心,爱心育人显担当
“每一位学生都是待发光的宝石”,这是李亚杰常挂在嘴边的话。自 2019 年 7 月入职以来,他始终以 “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为使命,深耕数学课程教学一线,探索出独具特色的 “爱心教育” 工作法 ——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从细节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耐心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超越自我,用真诚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课程教学中,他没有因为个别学生基础薄弱而降低要求,反而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通过课堂互动捕捉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利用课后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甚至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制定学习计划。有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这样评价:“感谢老师的关怀与付出,这一学期我不仅吃透了知识体系,更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原来付出真的会有回报。” 正是这样的教学初心,让他收获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教学工作中,李亚杰始终保持严谨务实的作风。近五年,他年均教学工作量超 1000 学时,保质保量完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离散数学(留学生)》等多门公共及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公共数学教研室主任,他统筹教研室日常工作,从学期排课、教材征订,到期末试卷命题与审核,每一项工作都力求极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形成了 “互帮互学、争先创优” 的良好氛围,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此外,他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 “科技报国” 的理想;主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流程,助力学校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建设目标落地。

深耕科研勇探索,追求卓越结硕果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探索前沿,才能把更鲜活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李亚杰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在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持续深耕,用科研创新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入职初期,他便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聚焦多稳态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常常泡在实验室查阅文献、推导公式、验证模型,甚至放弃节假日休息,一点点积累研究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 2 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市级项目 4 项,在多稳态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分岔临界参数条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相关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
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学术交流方面,李亚杰同样成果丰硕。他发表的 40 余篇学术论文中,近 30 篇被 SCI、EI 收录,3 项国际发明专利成功授权;作为多个权威 SCI 期刊的审稿人,他以专业严谨的态度为学术期刊把关,助力学科领域良性发展;兼任学会职务期间,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校际合作桥梁,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非线性随机动力学领域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案例,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定期组织教研室学术研讨,带动同事共同提升科研能力,为学校数理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2023 年,他凭借突出的科研成绩获评河南城建学院 “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路上的 “标杆”。

以赛促学育人才,甘当学生引路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作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河南赛区初赛的校组织负责人,李亚杰始终把学生学科竞赛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用心浇灌学生的 “创新之花”。
为了做好竞赛指导工作,他每年都会提前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从报名筛选、专题辅导,到模拟考试、答疑解惑,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他采取 “分组指导、因材施教” 的方式 —— 为基础扎实的学生拓展竞赛难点,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齐知识短板,用耐心和专业点燃学生的竞赛热情。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1 项;他本人两次获评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河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此外,他还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斩获省级二等奖 1 项、省级三等奖 3 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指导过程中,李亚杰不仅关注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与抗压能力。有学生在备赛期间因压力过大想要放弃,他主动谈心疏导,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鼓励学生 “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成长的机会”。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表示,李老师的指导不仅让他们收获了奖项,更让他们学会了坚持与探索,这份精神财富将受益终身。

结语
从三尺讲台到科研实验室,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到学科发展的推动者,李亚杰用严谨务实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未来,他将继续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更坚定的初心、更扎实的行动,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文:数理学院 编审:陈怡璇,李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