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彪,男,河南卫辉人,2015年12月加入民革,河南城建学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政协第十届平顶山市委员。
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研能力

他不仅在课堂上严谨教学,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先后主持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环节的加强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推进了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资源,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二是加强了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三是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他基于成果导向性完善了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了综合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式。通过四年的持续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产科教创深度融合,创新市政环境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建设美丽城乡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
教学成果的应用,有效促进了科创融合,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相关度超90%,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刘彪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50多项奖励。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24年研究生录取率近40%,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和学科声誉获得显著提升。2023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深化产科教创融合 助力美丽城乡建设》的文章,报道了相关教研成果在创新市政环境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贡献。2024年获河南城建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并推广到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和周口师范学院,形成了学生主动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科研业绩突出

一是研究创新。刘彪长期从事退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利5项。结合生态浮床和仿生植物的优点,构建复合系统,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不仅能够增强对城市污染河道的净化能力,还能够美化城市河道环境。与此同时,为探究黄淮流域河流生态湿地生态环境,他带领团队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了河南省平顶山市澧河流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的变化,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掌握了河流沉积物中微生物和理化性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为黄淮流域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杂志发表,推动科学知识的边界不断拓展。


二是社会服务。他积极与政府开展合作,与平顶山市生态环境局对平顶山市水系进行了污染源现状调查,建立了超标排污口、重要污染源信息台账,从河流和行政辖区两个维度进行了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为河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重要河流的保护要点,科学、合理、高标准编制了平顶山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统筹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平顶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对接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为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带领团队基于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研究,有效提高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效率,降低了处理成本,不仅推动了废水处理技术的进步,还为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2021年以来,他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最美科研工作者”“平顶山市首席科普专家”等荣誉称号。
积极参与党派工作,认真履职尽责


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参政议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组织参加各类调研活动。针对“青少年科学素养”前往宝丰县科技馆,通过现场调研、观看宣传片、听取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科普资源共享和科普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科普教育的新方向,并形成调研报告。近年来积极履行参政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直通车优势,围绕“新污染物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交多篇质量较高的提案和社情民意,其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绘就绿水青山画卷》因选题恰当、论证充分、建议可行,被民革河南省委会采用,提交民革中央后作为素材采用。《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平顶山市政协采用。2021年以来荣获“河南城建学院统战工作先进个人”“民革平顶山市委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刘彪表示,“这项荣誉的取得来之不易,我倍感荣幸。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奋发作为、实干争先,在薪火相传中勇担使命,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新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党委统战部 编审:陈怡璇,李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