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海,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2022年6月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以人才引进方式加入河南城建学院。两年来,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做好立德树人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涵养高尚师德,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钱伟长院士曾经讲过:“你不讲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你就不是好教师。”王超海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现科研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他担任2020级环境1班班主任,通过言传身教,潜心学生培养,使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从10%提高到46%;2024考研上线率38.5%(双一流高校19.2%),较2019级提高156%。担任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联培研究生8名。其中,指导的浙江农林大学联培研究生辛瑞麒在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上发表学术成果,被学校批准攻读博士学位。
专注科学研究,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王超海主要致力于化工污染控制与智能材料研究,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针对环境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如材料易团聚失活、潜在环境风险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MOF-Macroarchitecture”的概念,并在一维碳纤维,二维薄膜和三维气凝胶中获得拓展和完善,从分子层面深入阐明了微观结构调变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入职以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河南省国家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有7篇,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审稿人和编辑的积极评价“This work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Fs”。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获国际先进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章,平顶山市第十三届青年科技奖。担任中科院一区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CCL) (IF: 9.4)青年编委、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13.3)客座编委(Guest Editor),二区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IF: 7.7)青年编委。
致力社会服务,把论文写在鹰城大地上。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开展企业绿色评价,与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展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攻关,助力企业减污、降碳。受聘河南省绿色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系列研究成果应邀参加2023年火炬科技成果展,平顶山晚报以“把论文写在鹰城大地上”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
积极开展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召开了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环境化学家走进河南城建学国际论坛,邀请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环境领域青年学者齐聚我校共同交流探讨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应邀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5次。
(文/图:科研处 编审:陈怡璇 李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