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聚红心忆先烈 化启新程传非遗——“‘材’聚红心,‘化’启新程”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30日,材料与化工学院“‘材’聚红心,‘化’启新程”实践团赴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烈士陵园与方城非遗石猴传承地,开展红色教育与文化探寻的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团队首站前往独树镇烈士陵园,成员怀着崇敬之心向革命先烈纪念碑敬献花篮、鞠躬致敬。在讲解员引导下,全体成员系统学习独树镇战斗等革命历史,通过瞻仰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珍贵文物,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现场交流中,成员们结合自身感悟表示,将以先烈精神为指引,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实践的动力。随后,团队赴方城县非遗石猴传承基地,开启传统文化探寻之旅。在传承人的讲解与演示下,成员们系统了解石猴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吉祥寓意,近距离观摩选石、打磨、勾勒、雕刻等完整工序,体会每一步工艺背后的匠人智慧与坚守。通过与传承人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明晰石猴的文化内涵,在亲身参与雕刻技艺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员们一致认为,青年一代应主动肩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未来以专业所长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红魂淬初心,文脉续新篇。此次实践,让红色基因在缅怀中淬炼精神锋芒,让非遗智慧在探寻中激活文化力量。二者相融,既为理想信念找到了具象注脚,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更让“材聚红心,化启新程”的团队初心在实践中愈发鲜明。
沃土凝初心 青春助振兴——“‘化’启绿意童心,‘创’护乡村沃土”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生产发展,6月30日至7月1日,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启绿意童心,‘创’护乡村沃土”实践团赴南阳市方城县砚山铺村开展乡村土壤生态调研活动。
活动初期,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农户家中,通过生产端与教育端两类问卷,了解当地种植习惯、肥料使用情况及农民对土壤保护知识的认知程度,为后续农业生产一线的土壤问题分析,收集了民生视角的现实依据;随后大家走进田间地头,依据土壤颜色、质地、湿度等外观特征进行初步勘察,并在不同地块、不同深度科学布点,规范采集土壤样本,既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与科学性,也为后续检测分析筑牢了数据基础。样本采集工作完成后,团队转入实验室分析阶段。通过红外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矿物组成与有机质结构,结合专业仪器测定酸碱度,经实验操作与数据比对,明确当地土壤的肥力等级及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形成系统性调研结论,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与土壤改良提供了数据支撑。
沃土筑基兴农,青春聚力赋能。此次活动通过“田间调研+实验室分析”的模式,既以专业知识践行了服务乡村的初心,也为方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科学动能。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深化乡村土壤生态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专业力量。
筑牢安全堤 护航水无忧——“‘材’蕴微光启童智,‘化’作春风润幼心”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强化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意识,筑牢暑期安全防线,6月28日,材料与化工学院“‘材’蕴微光启童智,‘化’作春风润幼心”实践团走进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龙翔社区,开展“筑牢安全堤,护航水无忧”主题科普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防溺水安全课堂。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以水盆模拟溺水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溺水瞬间的生理危机,引发孩子们对“水域风险无小事”的深刻警醒。成员们以动态PPT演示,重点讲解“大人陪同、穿戴护具、掌握泳技”三大防溺水核心要点,并现场教学正规救生衣穿戴步骤与简易应急救生装置制作方法。孩子们分组动手实操,在充气枕绑扎、矿泉水瓶浮力实验中热情参与,在“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分组实操”的闭环中,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能力。针对紧急情况处置,成员们用情景模拟方式演示落水自救的“仰漂待援法”,以及利用长杆、绳索实施科学他救的规范流程,强调“不盲目下水施救”的黄金原则,此举不仅传递了科学避险理念,还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细致守护。
以体验促认知,以实践固技能。本次活动打破传统说教模式,既让防溺水知识深入童心,也培养了应急能力——既是服务社区的举措,亦是学子守护生命的担当。实践团将持续推进系列行动,用实践筑牢安全防线,用青春守护纯真童年,更以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全链条暑期安全防护网注入鲜活力量。
科技助农进乡村 创新产品促发展 ——“‘材’聚乡村力,‘化’启振兴程”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切实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6月30日,“‘材’聚乡村力,‘化’启振兴程”实践团走进南阳市方城县砚山铺村,开展保水剂与膨化胶科普宣传活动,以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农户家中,用“方言讲解+现场操作”的方式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保水剂宣传环节,队员不仅现场演示柠檬酸与魔芋粉的制作过程,还结合当地土壤干旱的实际情况,对比展示使用保水剂前后的作物生长状态,直观展现其在土壤保湿、减少灌溉成本方面的显著功效,引发村民对节水种植的浓厚兴趣;膨化胶宣传则通过粘贴农具部件的实操实验,传递产品相比普通胶水更耐磨损、适用场景更广的优势,让村民清晰感知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此外,团队针对村民提出的“使用频率”“储存方式”等问题逐一解答,并发放图文并茂的使用手册,确保大家能轻松掌握产品用法,活动全程得到村民热烈响应。
科技扎根乡土,方能结出振兴硕果。本次活动以“接地气”的科普方式,让村民从“知科技”到“用科技”,不仅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潜能,更点燃了村民依靠创新增收的信心。这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象实践,也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生动跨越。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纽带,持续深耕乡村需求,让更多“用得上、见效快”的技术走进农家,让科技的星火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燎原。
资助播春辉 筑梦向远方 ——“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实践团暑期“三下乡”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位学子在求学路上无后顾之忧,6月23日至6月30日,材料与化工学院“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资助政策宣讲实践团开展系列活动,并组织成员利用暑期返回家乡、母校等地持续开展宣传,让国家资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活动前期,学院便组织开展了“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评选活动,为后续资助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夯实人才根基。紧接着,大家在实践团领队的有序安排下深入班级,系统讲解国家及地方资助政策的申请条件与流程步骤,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政策细节。“资助盲盒”活动也顺利开展,参与者现场抽取题目并作答,显著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资助政策知晓率。此外,实践团还走进褚庄学校,通过生动的故事向小朋友们阐释诚信与资助的意义,并结合有奖问答互动,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让希望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而在南阳市方城县砚山铺村,实践团成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国家资助政策,也成功打通国家资助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暖心田,筑梦向未来。本次活动以多样化宣传形式让资助政策走进更多人视野,这不仅为困难学子逐梦铺就了坚实台阶,也是教育公平在基层的鲜活实践。未来,材料与化工学院将持续深入开展资助政策宣传,让每一份求学的期盼都能得到回应,让更多梦想在政策的守护中向阳生长。
(文:杨静 编审:陈怡璇,李军伟)